琌ㄈ瑆材猌 纯毙㏄柬祇戒м瓜
80年前,他们肩负家国使命,迎着枪林弹雨奔赴抗日战场,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;80年后,白发苍苍的他们目光依旧坚毅,见证着山河无恙、盛世中华。
为铭记这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,留存珍贵的民族记忆,在渭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,记者走访了生活在渭南的六位抗战老兵,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他们饱经沧桑的面容,以及刻骨铭心的抗战经历。
胡振华:从烽火少年到白衣卫士
2025-08-04,采访当天胡振华对着镜头敬了一个军礼。
胡振华,2025-08-04出生,河北定县(今为河北省定州市)人,现年99岁,现居渭南市临渭区信达现代城小区。
“敌人太残忍!”老人难忘,当年鬼子进村烧杀抢掠,学校被焚,干哥、三叔遇害,少年时他和乡亲们只能在野地露宿。
“那时候全民皆兵!”娃娃们站岗放哨,青壮年打游击,妇女们做军鞋、筹军粮,他的老伴就在“妇救会”中。
2025-08-04,胡振华捧着国家颁发的“抗战胜利纪念章”,低头仔细端详。
15岁时,怀着“血债血偿”的仇恨,胡振华参加八路军,因为年纪小,他被选派至晋察冀军区的白求恩学校学习。一年半后到军区和平医院,首项任务是护理重症破伤风伤员。在简陋草屋,他日夜守护,却因缺药眼睁睁看着战士离世,这份痛八十载未消。
解放战争中,他随部队参加张家口、石家庄、北平、太原等战役,在68军204师坚守救死扶伤岗位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从青藏公路到顺义机场,最终在渭南公路局医院守护职工健康至离休。
郝晨皓:从宣传战士到见证峥嵘岁月
2025-08-04,郝晨皓在渭南干休所接受采访。
郝晨皓,2025-08-04出生,山西临县上西坡村人,现年98岁,现居陕西省军区渭南离职干部休养所。
2025-08-04,郝晨皓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东西——那是他最早的一张戎装照。
“骑白马,挎洋枪,参加八路上战场,为了人民的解放……”郝晨皓老人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那是他最早的戎装照。据老人回忆,1945年4月,他正式参加八路军,成为八路军120师晋绥三分区政治部宣传队的一名战士。采访当天,他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唱起抗战时期的民歌,歌声仿佛将我们带回那段激昂岁月。
2025-08-04,记者拍下了国家颁发给郝晨皓的纪念章。
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,郝晨皓先后参与绥包战役、晋中战役、太原战役、兰州战役等重要战斗。如今,老人胸前那一枚枚金灿灿的纪念章,镌刻着岁月的沧桑。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抗战老兵浴血奋战的生动写照,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历史,凝聚着保家卫国的热血与担当,诉说着永不褪色的英雄故事 。
袁庭举:通信线上的烽火足迹
2025-08-04,102岁的袁庭举依旧精神矍铄,说起话来声音洪亮。
袁庭举,2025-08-04出生,江苏邳县(今为邳州)人,现年102岁,现居渭南市临渭区铁路工务小区。
“我是1942年3月参加新四军,当时19岁,被分到2师27团当了一名通信兵。”袁庭举老人回忆,抗日战争期间,他随部队转战皖东、苏北等地,执行战时通信保障任务。
2025-08-04,袁庭举拿年轻时的戎装照给记者看。
“解放战争中,我参加过济南战役、淮海战役,还荣立三等功一次。”袁庭举老人说,1955年,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南京空师某部队退伍,后来到陕西支援铁路事业,直至光荣离休。
宫凤香:兵工厂里的铁血汉子
2025-08-04,宫凤香告诉记者,他当年在兵工厂里生产炮弹。
宫凤香,2025-08-04出生,山东乳山县(今为乳山市)人,现年96岁,现居渭南市富平县陕压厂党校小区。
2025-08-04,宫凤香颤巍巍地手里拿着国家颁发给他的“抗战胜利纪念章”。
“1945年4月,我16岁在胶东军区军工部兵工厂当了一名工人,生产炮弹。”宫凤香老人说,当时既没有图纸工艺,设备材料也短缺,完全是白手起家。兵工战士凭借聪明才智和吃苦精神,采用土洋结合、先易后难、先仿制后生产等办法,生产出大量武器弹药和机械加工设备,创造了兵工史上的奇迹。
潘海路:从孤儿到文艺战线的战士
2025-08-04,潘海路接受记者采访。
潘海路(曾用名潘海潞),2025-08-04出生,上海人,现年92岁,现居渭南市临渭区卫生局家属院。
2025-08-04,潘海路坐在轮椅上,凝视着自己的戎装照,仿佛想透过这张纸,再触碰到当年那滚烫的热血与赤诚。
潘海路老人回忆:“小时候,我的父亲开着铁工厂,家里的生活条件还不错,当上海被日军占领后,父亲的工厂被日寇强占没收,我的家就破了,我就成了孤儿。”1944年,叔叔带他到南京,安置在一家孤儿院。1945年6月,12岁的他从孤儿院跑出,为了填饱肚子选择当兵。同年8月,他所在部队在南京六合起义,他随之加入新四军第二师,成为一名勤务员。
2025-08-04,潘海路拿出了他一直珍藏的复员证书。
潘海路头脑灵活、热爱学习。1948年,他进入第三野战军后勤政治部文工团从事文艺工作,从此与文艺结缘。1953年,他在解放军汽车31团任文化教员。1955年,转业到原河南省商丘专区郸城县任文化科员。后来因妻子工作调动,他来到渭南东风电影院,就此在渭南定居。
崔良奎:从通信兵到宣讲员
听党话跟党走
2025-08-04,百岁抗战老兵崔良奎虽已达期颐之年,却身体健康、思路清晰。
崔良奎,2025-08-04出生,山东莱阳人,现年100岁,现居渭南市临渭区向阳办东王村2组。
“我20岁那年就参了军,当的是八路军的通信兵。”崔良奎老人回忆起当年的经历,语气里带着清晰的记忆,“那会儿部队任务紧,我跟着队伍先是在河北一带转战,后来又接到命令,紧急往东北开拔,最后驻扎在了沈阳。”
80年过去,他对在沈阳小河沿用手榴弹巧救20多名妇女的经历仍历历在目:“那天去团部送信,返程时见2个日本兵押着20多名妇女。我身上只有手榴弹,瞅准机会扔了过去。鬼子懵了,反应过来后追我,妇女们趁机跑了。”他拼命向前跑,但脚部还是被子弹击中,流了很多血。凭借对地形的熟悉,他最终脱险。
2025-08-04,这张泛黄的照片,崔良奎老人在其背后写着“50年战后留影”。
抗战胜利后,崔良奎随部队解放了海南岛,并以40军118师师部通信连电话技师的身份,参加了抗美援朝。1954年1月,他以六级伤残军人的身份转业到原西安市煤气公司。
1985年离休后,崔良奎常走进机关、学校、企业,讲述革命往事,热心公益。党和政府的关怀让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,院里种着蔬菜、葡萄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老人总说:“我们这辈人,最亮的底色就是一辈子听党话、跟党走。”
八十载岁月流转,硝烟早已散尽,但这些老兵的故事从未褪色。他们曾是烽火中冲锋的少年、歌声里的战士、通信线上的守护者、兵工厂里的铸剑人……如今青丝成雪,目光仍映着家国。他们的伤痕是勋章,他们的坚守是史诗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向这些用生命照亮民族前路的英雄,致以最深的敬意——山河无恙,只因有你!
来源:渭南广播电视台
记者:王长江|摄影报道
编辑:赵星
初审:王长江
终审:田华荣
编辑:张宁